提升农场价值三大法宝娱乐 - 中国城市网

提升农场价值三大法宝
2020-08-18 16:52:59   来源:    
评论:0

  从传统的桑基鱼田,到现代的循环农业体系,都要求达到内部种养循环。而实现零排放及部分有机农业是第三代农场的重要标志。  农场生态
  从传统的“桑基鱼田”,到现代的循环农业体系,都要求达到内部种养循环。而实现零排放及部分有机农业是第三代农场的重要标志。

  农场生态小循环

  我们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人食五谷杂粮、青菜果蔬,当然也少不了禽蛋肉鱼的组合,这是由市场的刚性需求决定的。因此现代农场(综合型)的开发,应该以满足目标群体的现实需求来打造农场的产品体系,这里是由两个重要的因素决定的:构建销售渠道,销售渠道建成后如何提升销售渠道的利用率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是农场品牌的价值最大化,我们花费大量的金钱和心血打造农场品牌,为的是要实现农业产业附加值,因此在品牌正式推向市场的同时,需要充分发挥品牌的效应,向市场尽可能多的输出带有品牌效应的产品。因此任何一个以自然人为目标消费群体的综合农场,都应以建立全面的种养结合模式及循环有机链条为根本出发点。

  农场的循环,并不是全面的,这里是由种养殖模式及种养殖密度所决定的。笔者认为,从现在开始进入农业产业的企业,不应该构建“与民竞争”的产品体系,因为我们在与民竞争的过程中并不占据优势。我们一定要通过构建品牌以及打造一般农民做不出的产品来致胜,因此走传统的种植及养殖模式是不可行的。

  其次传统的种植和养殖模式,对农场的伤害是很大的,比如集中化的养猪场,会对地下水源、农田造成污染,并不适合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我们更倾向于企业投资的农场,针对中、高级市场,为具有现实需求的客户提供更为高档、拥有自主定价权、具有高附加值的种养内容,例如稀缺品种养殖、特殊养殖模式下的养殖产品等。因此我们不可能也不要追求整个农场的大循环体系,而是在量力而行的条件下,实现农场的小循环,一般来说,将循环农业的比例控制在3到5成就可以了。

  循环农业,重要的是提前做好测算,在东方创美的研究体系中,一头牛产生的有机肥,可以供应5亩蓝莓。在这样精细的测算下,我们可以合理的预测养殖与有机种植的规模,也可以在整个农场打造的初期,构建出养殖及有机农业所占的比例。

  循环农业,是打造有机农业的重要抓手。在我国农业的标准体系中,对有机农业的界定是比较低端的,而在笔者目前掌握的真正的有机循环是这样描述的:我们有两个概念,一个是有机植物,一个是有机植物动物,二者的循环才是真正的有机循环。首先,有机植物动物是要用有机的原材料喂养出来的,那么有机植物动物生产的生物肥才能够叫做有机生物肥,而采用有机生物肥生产的农作物才能够称之为真正的有机植物。有机植物——有机动物植物——有机生物肥——有机植物的循环,才能够打造凌驾于国内有机标准之上,真正具有高品质及附加值的产品。我们构建的第三代农场,采用有机循环的模式,实现零排放,是名副其实的低碳农场。

  精细农业做文化

  从古老的农耕文明,到现代农业品牌的百花齐放,重拾农业文化成为未来农场、农业企业必须要做的重要决定。

  任何的一个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都需要深入挖掘其所代表的文化脉络,没有文化的产品,是没有任何的竞争力可言的。我们可以追溯的农耕文明,有上万年的历史,而这丰富的历史文化,在与新时期农场的对接过程中,却显得十分乏力。

  笔者通过认真研究,认为具体原因有三:首先是传统的农耕文明虽然博大精深,但却与现代的生产方式格格不入,大家在将文化导入现代园区的过程中,形成了很明显的文化断档,一部分是古色古香的传统农耕文化展示,一部分是采用现代农业技术的生产方式,这让人产生了很明显的文化断代,最终没有能够达到有机的融合;二是我们在引入文化的时候,并没有深入挖掘文化的软实力,而是以最直接、最具象的形式将文化植入到我们的农场之中,结果文化并没有形成产品的附加值,而这种无法产生现实价值的文化导入方式,自然而然成为了一种鸡肋;三是文化导入的同质化严重,大家都不去深入挖掘文化,而是粗糙的复制,结果造成游客和消费者的审美疲劳,最终也无法达到我们引入文化的初衷:打造具有个性、无法复制的农场。

  笔者认为,我们没有必要去向历史要文化,真正的现代农业文明就掌握在自己手中。新时期的种植文化,就体现在精细农业发展的层次上。我们在前面讲过,种植日志就是最好的种植文化,因为通过精细化的划分、日志化的种植模式、说明书式的产品介绍、以种田人自居的那种身份定位,显然都已经成为一种无法抹去的记忆,一种在最短时期就能够形成消费共识的一种文化脉络,因此新时期的种植文化要与现代农场的生产方式有效衔接。

  我们将农场的地块有效地分成从1-100不等地块,每一个地块都由不同的种植和养殖模式来构成,每一个地块都产能够产生区别其他地块的不同产品,不同地块会根据消费的金字塔结构制订不同生产模式,如此的产业精细化,将会构成新一代农场文化的根本要素。

  另外,我们没有必要去学他人,新一代农场文化要积极有效的融入当地的传统文化。我们曾经在湖北孝感做过一个农场,当地有非常浓厚的孝文化,我们不是将孝文化生硬的植入到农场之中,而是将这种孝文化与农场有机的融合,最终我们将其命名为“春晖农场”,在农场中打造亲子平台、父亲农场的品牌,导入了养老产业,将农场的山、水、林资源与当地的文化有机融合,以原创的模式构建了新一代农场的核心竞争力。

  在近十年的调研过程中,那些处于盈利状态的农场,大多数都在摸索和实现着精细化的种养模式,有一只鸡卖到上千块的,也有一斤草莓卖到200多元,而精细化的种养模式、依托精细化打造的种植及养殖文化是支撑其产品高附加值的最大抓手。

  市场订制指挥生产

  曾经数十个准备从事农业投资的甲方问笔者,我们到底要做什么产业才能够降低风险?笔者也见过太多投资方在花重金邀请“中”字机构相关农业类大学做完规划后,再全盘推翻重做的;还有甲方在投资成百上千万的资金用于种植核桃或栗子树后,拔掉重新种植的案例。

  为此,笔者专门对农业产业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研究:在我国的农业市场,缺乏一个公开化的供需平台,跟风现象严重,当某一种果蔬在某一年大卖的时候,大家一拥而上开始进入,但这些进入的人,等待自己的产品投入市场后,才发现市场的供需平衡早已因为大多数人的盲目跟风而改变,甚至造成了血本无归的结局。作为一个企业来说,想要凭借一己之力彻底的改变这种格局可谓是一个天方夜谭,因为这需要从整个行业来构建健全的信息平台,而作为企业来说,要想真正的走一条低风险的道路,订制农业也许是唯一的出路。

  笔者甚至认为:没有一个人能够拍胸脯说,你种植这种作物,一定会赚得锅满盆满,除非他自己就是全盘的消费者(或经销商),也不要相信任何的专家(当然包括笔者在内),因为没有一个专家能够用自己的理论和理念来控制市场的需求,尤其是在这个市场极为不透明、供需关系不明朗的现实条件下。因此通过长期的调研分析后,我们提出了现代农场走“订制农业”的发展思路。

  订制农业是依托市场的订单需求,按照需求进行专项生产的一种模式,是一种可以解决传统供需关系的一种低风险农场经营模式。

  农场的种植模式是支持“先加后减”的,我们为了避免土地闲置,可以在没有做好真正的产业定位前,让土地按照最起码的要求种植上农作物或者花卉苗木,有机地块通过醒地的方式选择性安置,而在农场规划出炉后,我们为农场打造一个全面的发展愿景,向整个目标市场推出全新的订制模式,根据订单组织生产。

  我们的目标群体可以分成两个大的组成部分:一个是以企业、医院、学校、酒店、度假村以及其他餐饮企业为主的大客户群体;一个是以会员式经营的散客城市居民群体。我们根据市场订制的数量对农场的资源进行二次调配,减少一些常规种植,增加订制板块,逐渐经微利农业转化成高利的订制农业,这就是笔者所说的“三代农场的加减法则”。

  订制模式是投资现代农场、依托产业盈利最快的一种模式,我们将土地成本、种植成本的一部分平摊给订制方,按照订单模式生产,生产之初就可以获取近50%的合同款项,对于农场的经营方来说,是最佳的选择方式;订制模式还将减少流通环节、增加利润率,降低投资风险,经营方可在农场的品牌打造过程中,拥有选择更优质客户的权利,并且可以将有效的资金放在营销推广及品牌建设上,以确保农场的良性发展局面。

  订制农场对于订制方来说,也是十分有利的一个选择,他们选择了一个生产源头,一个有良心、有标准、有自制力的企业为合作伙伴,不仅降低了中间的流通成本,甚至可以将订制农场作为自己的金字招牌。在很多层面上,农场的订制模式是一个对生产与消费双方均有巨大利好的选择,农场订制率的发展水平,决定一个未来农场发展的高度。

聚焦更多热门资讯请扫码关注
免责声明:本站刊发的所有资料均来源于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中侵犯了某个媒体或个人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相关信息。